DSCN8901.JPG
以一週工作2天的區域醫院為例,我一年平均可服務約250位兒童(2-17歲),從經驗中發現,不論小至學齡前幼童,大至接近成年的青少年,黏土類媒材(含史萊姆,以下以「黏土」泛稱所有黏土類媒材)總是呼聲最高,最常是兒童首選。我通常會進一步詢問孩子是否嘗試過黏土、玩黏土的頻率、在哪些場域玩過,絕大多數的個案表示黏土很好玩、很療癒,但也常表示其實很少玩黏土,覺得好玩但又不常玩聽起來似乎不太合邏輯,再追問與了解後,常見的原因不外乎是家長擔心把家中環境或衣服弄髒、擔憂媒材具有毒性而不願購買或禁止孩子玩、學校美術課被學科借課或以藝術理論教授、或以繪畫性媒材為主。

 

然而,黏土類媒材除了可以培養兒童發展出問題解決、多元思考與挫折容忍等能力之外、還具有下列好處:

  1. 提升掌控感:黏土的延展性與可塑性能讓兒童隨心所欲地運用、黏土隨著手部動作而變化,壓它就變扁、撮它就凹一個洞,能提升兒童掌控感。
  2. 促進覺察與調節情緒:感覺與動作是人類最基本接收與處理訊息的方式,黏土提供豐富的多元感官刺激,視覺上的造型與色彩,觸覺感受到的溫度、質地與重量,嗅覺聞到的氣味,這些透過感官接收的外在刺激,能引起內在感覺與情緒。我會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經驗黏土的方式,如揉、搓、敲、推、拍、壓、撕、擠、刺等,並引導其留意不同的手部動作、速度與力道,如何影響內在的感受。譬如可以用力搥打黏土展現與安全宣洩內心憤怒,同樣的,也能以舒緩一致的節奏輕觸黏土,以內化平靜感。
  3. 促進精細動作發展:黏土柔軟可塑形的特性,讓學齡前與學齡期的兒童可以全面性發展精細動作,而這些精細動作發展與其如何學會扣釦子、拉拉鍊、綁鞋帶、寫字等能力息息相關。

 

黏土種類繁多,例如紙黏土、陶土、培樂多、樹脂土、輕質土、奶油土、泡泡土、史萊姆…等等,有的黏性強、有的不沾手、有的沉重、有的輕、有的延展性佳、有的不會乾燥可重複使用。若家長希望維持環境乾淨,可以選擇較不沾手的輕質土、樹脂土;若擔心幼童不小心吞食,可以選擇以麵糰及大量食鹽製做的培樂多黏土,選擇適合的黏土種類,能充分發揮其特性,也不需擔心造成困擾。

 

曾有新聞報導史萊姆造成兒童手指皮膚發炎、指紋消失,甚至報導認為應該全面禁止史萊姆,然而真正造成問題的不是史萊姆,而是過量接觸。譬如每天都會吃到的鹽巴,適量的鹽能讓食物變美味,人體也需要適量的鈉確保生理機能運作正常,然而大量攝取鹽、過量的鈉則是導致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因素。又譬如智慧型手機,現代人頻繁使用手機,聯繫、上網、玩遊戲、追劇等,因此造成眼睛疲勞、甚或黃班部病變、嚴重失明,還有頸肩痠痛或肌肉傷害,若以該篇新聞邏輯來看,是否也需全面禁止食鹽與手機?!

 

在通過政府安全規範、合法生產的前提之下,媒材與工具都是中性的,沒有好與壞,只有各種不同特性,端看人類如何運用它、家長如何引導孩子。以下一些建議供家長參考:

  1. 事先設下明確界限,與孩子約定好,包含具體說明可以使用媒材的地點、範圍與時間,相關注意事項以及若兒童無法遵守約定時會如何處理。例如:

「你可以在這張桌子上玩,但若不小心掉到地上,黏土髒掉就無法玩了(遊戲就會結束)」

「你可以任何你想玩的方式,但過程不能故意傷害到自己、別人或物品」

「史萊姆看起來很像果凍,但它不能吃,你可以用手玩它、聞它、但不能放嘴巴…玩完要洗手」

「史萊姆可以放在桌子上玩,但小心不要碰到頭髮或衣服,碰到會黏住、拔不下來,這樣頭髮就必須剪掉、衣服會醜醜髒髒的」

  1. 針對學齡前兒童,家長必需全程在旁引導、注意安全;學齡期兒童則視個別差異而定,家長不過度介入的陪伴,也有機會增進良性親子互動。

 

事先設下界限,讓孩子能有所依循,清楚可自由揮灑的空間,也能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玩黏土,孩子開心,家長也放心。

 

#本文照片經個案家長同意本治療師使用,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複製等。
#歡迎分享或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
#本文由台灣藝術治療師金傳珩撰寫(聯絡信箱:aukingfju@gmail.com),本人並未於雪花新聞發表任何文章,亦未同意授權雪花新聞轉載本人痞客邦部落格「極光的藝術治療天地」(http://ataurora.pixnet.net/blog)所有文章、圖片,特此聲明。

arrow
arrow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