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jpg 
小希(化名)是位腎病症候群的5歲多女孩,早上依約定時間去找她做治療時,發現她正在情緒上,媽媽讓幼稚園老師及同學透過手機視訊來安撫小希,但她仍滿臉不高興地哀叫著說:「手上不要打針、要把手遮住、看到很可怕。」

我的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孩子,雖然我不會僅憑第一印象去論斷孩子,但通常能快速地評估孩子的大致狀況,像這位已懂事的5歲孩子,需要的不能只有注意力轉移,而是先同理,再說理;同理是讓孩子知道她的情緒與感覺都是真實存在的、且能被接受的;說理則是讓孩子明白,情緒有可能讓我們看不清事實、看不見其他可能性或作出不適當的判斷。

待媽媽離開後,我先同理小希的害怕與不舒服,再讓小希知道,即使手有打針,手其實仍是可以活動的,而且動動手指頭也不會讓針跑掉或讓血流出來。我指著小希的手詢問她:「你想要遮住哪裡呢?」,孩子指著整個置針的管子,我接著說:「這裡全部遮住的話,手就完全不能動了耶,這樣等一下很多有趣的活動都沒有辦法做了」、「還是你選一個最害怕看到的地方,老師拿貼紙給你選,我們把它貼起來,好不好?」、「現在你再動動看,你看手指頭是不是更好動了?這個愛心給你更多勇氣了呢」,孩子更大膽地嘗試動動手指頭,也點點頭回應。

接著我透過跟孩子介紹推車上的媒材:「老師推車上有好多材料喔,但是有一些材料需要雙手才可以玩,譬如像串珠…」,讓孩子知道,在她擁有的能力與目前的限制下,她其實可以選擇,可以做決定;進而找回一些因病住院被剝奪的掌控感。小希最後選擇了需要使用二隻手的創作活動,串了一串很漂亮的項鍊,帶著得意的神情跟我分享說之後要戴著去上學,給朋友看!

因急性病症住院的孩子,絕大多數手部都有置針(不若長期慢性疾病的孩子可能是放置人工血管),雖然手部置針仍是可以活動,但因著心理恐懼或想要家長更多支持而產生的情感索求,孩子可能完全不敢動,或是像小希一樣,光看就害怕。透過藝術治療師引導,不僅能幫助孩子改善情緒、得到掌控感、降低對醫療處置的恐懼,也間接增進孩子與其他醫療照護人員的醫病關係,並減輕家屬照顧的負擔。

#本文照片經個案家長同意本治療師使用,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複製等。
#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
#本文由台灣藝術治療師金傳珩撰寫(聯絡信箱:aukingfju@gmail.com),本人並未於雪花新聞發表任何文章,亦未同意授權雪花新聞轉載本人痞客邦部落格「極光的藝術治療天地」(http://ataurora.pixnet.net/blog)所有文章、圖片,特此聲明。

arrow
arrow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