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這次邀請到Michael A. Franklin博士來進行督導培訓,主題是如何透過陶土創作同理看見個案與自我內在,以及彼此間的關係,發展出自我督導(self-supervision)的方法。兩天的培訓,講者一再強調,一位好的治療師,能夠看得更清楚、觀察得更深入(see better; observe better),而創作正是練習覺察的一種方法。

 

講者先請大家挑選一位具有挑戰性的個案,運用陶土創作二個雕塑,一個代表個案,另一個則代表治療師自己,創作必須包含內在與外在部分,也提醒我們要去關注個案內在的美好與心靈健康的本質(brilliant sanity and basic goodness)。接下來我以個人的創作領悟,來說明講者的陶土自我督導方法是多麼有幫助!
 

我選擇的個案是一位學齡期兒童,他很聰明、反應很快,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以及實驗的精神,但是他對表達內在感受與情感有相當困難;再加上高自尊但挫折容忍度低、堅持己見、固著的行為,讓他一再陷入重複的惡性循環。我邊揉捏陶土邊想著個案的特質,揉著揉著我想到了堡壘,堅固高聳的堡壘,就如同個案封閉的心;一塊塊相似大小堆疊的石塊就像是個案固著的行為。在重複著捏塑陶土方塊,一圈一圈堆疊上去的過程,我突然發現,其實這不是堡壘,而是一口水井啊!我無需去敲倒或摧毀這堅固堡壘的高牆,因為這些石塊砌成的井壁本就是水井的結構,保護著泉水;這些石塊是個案發展出來保護自我的方式,它們就是個案的一部分,所以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個案在保有本色下去表達情感、如何將井底的活水(個案內在的美好)汲取出來。
 

以個案為中心一直是我治療時秉持的首要原則,在完成象徵個案的作品後,我開始創作象徵自我的部分,當個案是一口水井時,身為治療師的我又該是什麼?我要如何調整自己或治療的方式以符合個案的需求。我以大地、水桶、繩索來象徵跟這位個案工作時的自己,大地代表我一直嘗試提供支持、不批判,同時具有界限的涵容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也代表著我與個案同在;水桶與繩索則是能汲取井水的工具,雖然我還尚未確定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汲取泉水,但觀看完成的作品時,我看見這個水桶必須要夠小,才有可能放入水井,這也再次提醒我,我與個案之間年齡的差距(成人與兒童),可能是治療關係中基礎的權力不對等,我需更有意識地縮小自我,才有可能走進個案的內心世界。

 

本文刊登於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會訊第31期/ 2020年1月 
完整會訊下載
https://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mw/cufiles/files/member_magazine/tata_magazine_202001_no_31.pdf 

#建議一起閱覽相關文章「從薛西佛斯到約旦池(上)」「從薛西佛斯到約旦池(下)」。 

#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 
#本文由台灣藝術治療師金傳珩撰寫(聯絡信箱:aukingfju@gmail.com),本人並未於雪花新聞發表任何文章,亦未同意授權雪花新聞轉載本人痞客邦部落格「極光的藝術治療天地」(http://ataurora.pixnet.net/blog)所有文章、圖片,特此聲明。

 

arrow
arrow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