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tion.jpg
 

日前有位家長,在我提及可以讓孩子透過亂畫、撕紙、捶打黏土等方式釋放高漲情緒時,家長問我:「老師,這樣不會讓孩子養成破壞性的行為或習慣嗎?不能直接讓孩子學習合宜的表達情緒嗎?」我想這位家長的疑問,可能也是有些家長想問的,因此極光今天來跟大家談談情緒。

情緒是人類最基本的經驗,與生俱來、不需學習,任何情緒(不論被視為正面或負面)都具有功能,都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必須對環境中的某件事做出行動,譬如山頂洞人看見突然跳出來的老虎感到恐懼,恐懼即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即將發生的威脅,促使我們做出逃跑或戰鬥的行動來保護自己,其他情感亦同,所以允許孩子可以有(負面的)情緒是第一步。

成人都可能有理智斷線的時候,更何況是情緒、語言、認知、衝動控制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當孩子處於高漲情感時,是無法好好用認知思考的,所以對孩子說「不要生氣」、「不要哭」,不但無法改變孩子當下的情緒與行為,還會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反而更受挫。只有當孩子恢復平靜時,才有可能跟他好好討論、講道理。

再來,安全釋放情感是第二步。大家都聽過愛因斯坦的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會消失,但會轉化成不同的形式,情緒也是一樣,任何情緒都需要找到出口或轉化,不會隨著時間自然消逝也不會憑空不見,若是選擇壓抑或不理會情緒,被壓抑情緒就可能轉化成生理病痛、心理症狀,甚或影響生活功能與人際關係,或是以吸菸、酗酒、暴食、飆車等行為呈現;也有可能忍耐到極致,最終以毀滅性行為瞬間爆發出來。

在治療室內,藝術治療師會引導孩子透過媒材/創作安全地宣洩情緒,治療師會設下界限去確保安全(包含孩子自己與他人)及涵容孩子的情感,譬如說在紙張上可以隨意亂畫(紙張的大小範圍就是界限)、丟擲黏土可以包裝成類似射飛鏢、需朝標靶丟擲的競賽活動(黏土的大小、標靶範圍就是界限),以及最終將這些看似破壞性行為轉化成有意義的建設性目標,譬如等孩子撕完紙/捶打完黏土、恢復平靜後,再邀請孩子用這些撕碎的紙、捶扁的黏土來做創作,引導孩子透過具體的創作,看見自己早先陷在情緒中的樣貌(包含識別情緒、對情緒的回應方式)、再進而學習如何梳理情緒並轉化成合宜的表現方式(第三步/終極目標)。

可能還是會有家長說:「老師,好好的紙拿來撕,不是很浪費嗎?」在極光眼中,這些被撕碎的紙,是一種幫助孩子看見自己、找回自己的歷程,一點也不浪費。
 

接納情緒、同理情緒-->安全釋放情緒-->合宜表達情緒與合宜行為
 

#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與文字由台灣藝術治療師金傳珩創作及撰寫(聯絡信箱:aukingfju@gmail.com),本人並未於雪花新聞發表任何文章,亦未同意授權雪花新聞轉載本人痞客邦部落格「極光的藝術治療天地」(http://ataurora.pixnet.net/blog)所有文章、圖片,特此聲明。

arrow
arrow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