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PNG

好些年前,有了翻譯”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 A Framework for Using Art in Therapy”這本書的念頭,直到2016年中與出版社簽約,開始正式的翻譯工作,到現在2018年夏末終於進入最後校稿階段,想讓一本好書問世,真的是一條漫漫長路啊。謝謝台灣藝術治療學會邀請,讓我在其第28期會訊預告與介紹這本即將出版的書。

表達性治療連續系統—運用藝術於治療中的理論架構
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 A Framework for Using Art in Therapy
作者:Lisa D. Hinz/ 審閱者:陳美琴/  譯者:金傳珩
出版社:洪葉文化/ 預計出版日期:2018下半年(即將出版 敬請期待)

身為藝術治療師,我常與督導討論治療如何適切介入,即使是同一個診斷疾患,也會因為個案的個人特質、家庭功能、社會角色、文化背景,以及心理動力本身的複雜運作方式等而有許多差異。因此,我常常面臨許多抉擇,像是「如何開始療程? 」、「那些媒材比較適合?」、「要設計怎樣的創作活動?」等等,即使有些藝術治療著作提供了相當多很棒的藝術治療創作主題與活動,但仍然無法回答上述問題。五年前有幸聽到Hinz博士關於表達性治療連續系統(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簡稱ETC)的演講,促使我開始深入了解這個理論,體會到ETC理論架構如何為藝術治療的實務應用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也為上述問題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以上,是我想翻譯Hinz博士的著作《表達性治療連續系統—運用藝術於治療中的理論架構》給台灣相關專業人員參考的原因。

ETC理論架構是在西元1978年由美國藝術治療師Kagin(現在是Graves-Alcorn)博士與Lusebrink博士所發展出的系統化理論。主要觀點是依照人們與媒材互動過程的訊息處理與圖像形成的發展方式,分成動覺/感覺層級(kinesthetic/ sensory level)、感知/情感層級(perceptual/affective level)、認知/象徵層級(cognitive / symbolic level),以及橫跨三個層級的創意層級(creative level)。這個發展階層不僅包含認知發展心理學與藝術教育的概念,同時整合了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藝術即治療、完形取向藝術治療、現象學取向藝術治療、認知取向藝術治療等許多重要的藝術治療理論,所發展而成的理論架構。即使這個理論發展出來已經經過四十年,ETC仍被現今相關知識與研究發展所支持。

ETC理論假設人們運用媒材時的訊息處理與圖像形成的方式,也與他們生活中如何思考、感覺與行動的訊息處理方式相同。Hinz博士曾於演講中提及一對尋求治療的伴侶,其中講求事實、認知功能偏好的一方認為伴侶說謊,這源於有次他詢問對方:「你會游泳嗎?」,而情感功能偏好的伴侶以「我好愛游泳喔!我很喜歡大海!」來回應(事實上她不會游泳)。由於雙方所偏好的訊息處理方式不同,導致問題無法聚焦,因此產生溝通上的誤解,Hinz博士於是主張生活中遭遇問題而尋求治療的人,應是過度運用某種特定功能或是此特定功能受阻所致,運用ETC架構評估個案訊息處理功能的偏好能成為治療介入的起始處。爾後,再循序漸進轉換至個案不熟悉或受阻的功能,期望個案最終能開放、整合地運用所有功能,擁有自在、健康的人生。

身為ETC理論兩位創始者的學生,Hinz博士在其著作中,為ETC理論整合了那些重要的藝術治療理論取向提供了清楚的發展脈絡,再詳細闡述ETC理論每一層級之兩端功能的特性,包含發展階層、功能的獨特療癒面、如何運用媒材、創作活動或口語討論來增強受阻或平衡過度使用的功能,以及如何透過ETC架構來評估個案偏好、轉換治療焦點到如何結案等。書中的臨床實例探討、每一層級功能的具體藝術治療活動參考範例、ETC理論在個別、伴侶、家族、團體藝術治療的應用等,都有詳盡的說明。

ETC理論提供了系統化的理論基礎與實務指南,幫助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者理解並能在實務應用時,做出適合個案需求與治療目標的相關決策。再者,ETC理論也突顯藝術治療師與其他運用藝術媒材於心理治療工作的助人專業工作者之差異,澄清藝術治療並非口語心理治療下的一種方法,而是一門擁有個別理論架構的獨特專業。

原文刊登於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會訊第28期/ 2018年8月 
完整會訊下載
http://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post/post/data/arttherapy/tw/member_magazine/691/

arrow
arrow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