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1.jpg

相較於台灣,美國的藝術治療發展成熟許多,治療師在單位可運用的資源通常不限於媒材預算內的藝術媒材,好比極光曾待過的教學醫院,藝術治療師可以自由拿取醫療器材如氧氣罩、針筒、輸液管…等作為媒材,幫助病童減低面對醫療行為時的焦慮與恐懼;在長照機構,藝術治療師則能直接開清單給廚房「點菜」如果汁、冰淇淋、餅乾…等食物,甚或直接帶領長輩進行烘培,透過食物或食材原料的香氣、味道與觸感,增加長輩感官刺激、促進回憶與記憶,並引起社交互動。

極光今天想跟大家談談的,是食物在藝術治療的運用,什麼食物可以拿來做藝術治療?就跟什麼藝術媒材可以運用在藝術治療中一樣,舉凡麵粉、玉米粉、義大利通心麵、果凍、棉花糖、米果、山粉圓、各式水果…無一不可,譬如說粉類加水或油可以提供從乾到濕的多元觸感,也能因形態上的變化而有不同效果與玩法;通心麵以食物顏料或彩色墨水染色,再結合繩子、毛根或其他媒材,可以變成串珠DIY;水果切開利用其剖面來蓋印畫、也可利用其汁液當顏料或乾燥後會變色的特性,但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個案需求、清楚媒材(或食物)的特性與可能產生的效果、知道為何需要運用這些媒介,以及如何達到設定的治療目標。

未命名-2.jpg

以牙籤雕塑為例,極光這次選擇棉花糖(也可以選擇玉米土、葡萄/小蕃茄…)作為主材料,是因為它有許多色彩與造形,通常討兒童喜愛(誘發創作動機),再者,棉花糖外表裹覆了一層薄薄的糖粉,能提供口部舔嘗、手部觸感的減敏訓練(針對極光這位有氣切、手/口非常敏感的小個案而言,並非所有兒童有此需求),還有棉花糖的彈性需要兒童有意識並拿捏力道來使用牙籤才能插入,其黏性則能讓插入的牙籤較固定而不鬆動影響雕塑結構;創作過程需要也發展了兒童的手眼協調邏輯、順序、組合認知能力
最後,運用食物或食材原料所創作的作品,大多無法永久保存,看似可惜,但其實也提供個案領會享受過程、把握當下的機會,也能延伸討論關於失落、無常等議題。

p.s. 安全考量,治療師有責任評估個案的情況與能力是否適合使用尖尖的牙籤創作。

#本文個案創作之照片已經個案家長同意本治療師使用,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複製等。
#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