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50318_150039    

極光在上半年就已寫完此篇文章,但因為編輯出刊等行政因素,到現在快年底了才出刊XD。雖然本篇藝術治療的幫助是針對特殊兒童而寫的,但其實對一般兒童也適用

常有特殊兒童的家長問我,能不能把小孩送去一般美術教室/畫室,我通常不會直接給予建議,而是將孩子的狀況與帶領者的特質分析給家長聽,讓家長來判斷與決定
一般美術老師跟藝術治療師所帶領創作活動的主要差異在於,取得藝術治療碩士學位的藝術治療師受過完整有系統的藝術治療訓練,具有藝術與心理兩方面的專業背景,知道如何設計創作活動以符合孩子的需求,並且引導孩子有意義地玩與創作,過程中避免增加不避要的挫折感或扼殺孩子喜歡創作的動機更重要的,當孩子有一些身心症狀等反應出現時,藝術治療師較能即時給予適當的回饋

 

藝術治療針對特殊兒童族群的生理、心理、社會三面向的主要目標有:

1. 感覺規範與統合

對於認知功能尚未發展健全或受損的兒童,如果僅以認知的方法與其口語溝通、效果大多不彰,然而藝術治療可以透過動覺(kinesthetic)、感覺(sensory)等非認知方法、提供多元的感官刺激(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來刺激兒童的成長與學習。

2. 精細動作技巧訓練

創作需要實際動手操作,如撿豆子、穿串珠、撕/貼色紙等不同的創作活動,能幫助兒童訓練投、拉、敲、按、撕、揉、貼、捏、剝、撿、折等動作,這些精細動作技巧的發展有助於兒童學習如何自己綁鞋帶、扣釦子、拉拉鏈、寫字等基本生活能力。

3. 促進視覺空間能力

視覺空間能力主要是指能理解二度空間(平面)及三度空間(立體)中的左、右、上、下相對概念,如尋找東西、認路等與此能力息息相關;然而特殊兒童,特別是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兒童的視覺空間能力相對薄弱,藉由創作具有平面、半立體與立體等不同空間轉換的特色,將有助兒童循序漸進發展視覺空間能力。

4. 改善情緒困擾或行為

在治療師引導下,藝術治療能提供安全的環境與方法讓兒童宣洩內在的挫折、憤怒、悲傷等情緒,如運用水性顏料盡情塗抹、用力槌打黏土…等,等高漲情緒安全釋放、情緒趨於和緩平靜後,始能進一步探討情緒困擾或偏差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協助兒童改善。

5. 學習挫折容忍、衝動管理與解決問題能力

創作其實是一連串的挑戰,兒童能夠從創作中學習自己做選擇(如選顏色)、創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例如如何塗色不塗出線條範圍、如何運用黏土蓋出直立的房子、顏料不小心混在一起時要如何面對與補救等等,也再再培養兒童耐心、面對挫折的心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6. 提升自我效能感

特殊兒童在一般學校的智能教育下容易有挫折,然而透過創作,兒童能更了解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與優勢,並藉由自己親手創作出作品而產生掌控感、成就感,提昇自信心。

7. 創意情感表達

塗鴉是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 對於口語發展尚未成熟或是口語表達有困難的兒童,可以透過創作活動表達內在情感與想法。內在心像透過創作具體視覺化,作品也成為了解兒童心理狀態的參考資源之一。

8. 發展想像力與多元思考

在藝術創作中,沒有一定的規則、標準的答案,葡萄可以塗成橘色,人物可以畫得比房子高,兒童不僅能夠發展想像力,還能學會跳脫框架思考,以多元的視角觀看事情,增進人格彈性與處事應對能力。

9. 增進社交互動與溝通

在藝術治療團體中,兒童能夠藉由團體創作、討論與遊戲等,實際體驗自身與週圍環境客體的關係,並從中學習如何與他人良性互動。如團體創作需要與同儕共用畫紙、工具媒材等,可以讓兒童學習尊重人際界線、分享與合作等概念。

本文刊登於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白永恩會訊2015年會訊下半年

#本文照片已經兒童家長同意本治療師使用,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複製等。
#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藝術治療 特殊兒童
    全站熱搜

    ataur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